论道指南,实践为先,SunShine 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实践工程项目中期总结会暨北部区域指导会召开 返回

2024-10-28

10月20日,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实践工程 SunShine 项目中期总结会暨北部区域指导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来自京、津、冀、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省份的专家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进行了全程直播,全国各地专家在线观摩参会。


SunShine 项目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与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病专委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协作组共同承办。自6月14日在大连召开全国启动会以来,已在东部、南部、西部、中部四个区域召开了区域指导会和一系列的医院质控会。


本次会议旨在回顾项目当前进展,总结经验,并为接下来工作指明方向的同时,以北部地区指导会的形式,对参与项目的各医院工作给与指导,共同推动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的蓬勃发展。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内容精彩纷呈。

 

 

1、大会致辞

 

会议伊始,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魏来教授主持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李庆虹秘书长、吉利德科学肝炎事业部负责人吴虓先生相继发表致辞。


李庆虹秘书长重申了项目启动的意义,表示作为项目主办方,将当好项目的宣传员、成为项目的播种机,全力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相信在各位专家、同仁和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可实现高质量推进并取得高质量成果。


吴虓先生作为项目支持方代表,指出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的理念走在了世界前列,通过“Sunshine项目”可推动新版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指南的临床实践,从而提高病毒性肝炎诊断率和规范化治疗率,真正让中国患者从新版指南中获益,同时强调了在该项目中多方合作的重大意义。

 

 

2、中期回顾,持续精进

 

此环节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主持下,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对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实践工程项目中期工作总结进行了详尽阐述。


贾教授指出,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的更新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距离指南真正落地还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临床医生对于指南更新的认知存在偏差,以及知行分离的问题。本项目成立初衷,就是为了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临床医生更好的理解和实践指南,真正在院内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诊疗流程,从而让更多患者获益。随后,贾教授高度概括了该项目在已举办的区域指导会议中的核心理念,提出 “指南实践工程项目是“试验田”,更要争取成为“样板间”,推动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指出项目应该“以杠杆之力撬动包括政府、医疗机构、学协会,企业等在内的多方协作与资源投入,推动上下联动,共同为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做出努力”;并提到,“要实现院外大循环与院内小循环的协同发展,临床医生需具备更加深厚的公共卫生思维与情怀”;同时鼓励大家,“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便是在医院小循环中,为加速实践指南扩大治疗,关注特殊人群规范化管理,选择疗效与长期安全性并重的药物做一点点工作”。同时,贾教授介绍了医院质控会在多家医院的完成情况,表明了项目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成效。最后,贾教授展望了项目的未来发展方向,期待覆盖更多医院,扩大项目影响力,并开展指南实践成果评定与年度总结会,对表现突出的医院进行表彰,以此形成正向激励的闭环机制,推动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3、示范引领,树立典范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杨志云教授主持了专题报告和项目实践分享环节。


首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健研究员分享了《医防协同推进消除病毒性肝炎进程》专题报告,介绍了病毒性肝炎疫情现状与我国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策略框架。李健研究员指出我国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条件已经具备,呼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病毒性肝炎防控机制,以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的形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共同努力推进肝炎消除目标。


随后,杨志云教授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对慢性乙型肝炎院内全程管理工作的总结与思考。杨教授指出在地坛医院的筛查工作中,非专科科室乙型肝炎病毒(HBV)院内检出率为26%,筛查意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治疗方面,HBV就诊患者治疗率达85%,但是在针对低病毒血症及特殊人群的规范化治疗仍需优化;同时,杨教授指出随访管理是当前工作的薄弱环节,HBV 患者失访率为 21%,需加强患者长期随访,降低失访率。针对存在的问题,杨教授提出未来工作的四个方向:建立规范化筛查和长期随访流程、加强患者教育、提升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及依靠信息化手段进行规范化管理。


胡中杰教授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对慢性乙型肝炎院内全程管理的经验进行了分享。胡教授指出,佑安医院非专科科室HBV院内检出率为20%,为进一步提升非专科科室的HBV感染检出率,医院成立了管理工作组,开展院内培训,并建立了筛查、转诊和会诊流程,定期进行监督和指控工作。目前院内HBV就诊患者治疗率达86%,但低病毒血症及骨肾损伤等特殊人群的规范化治疗率需进一步提高,为继续提升规范化治疗比例,应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并在多渠道进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目前,佑安医院HBV 患者失访率约为25%,建议依托项目聘用专业管理团队协助医务人员进行患者随访工作,降低失访比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赵新颜教授对综合型医院在慢性乙型肝炎“筛-诊-治-管”方面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赵教授介绍,友谊医院在2024年上半年共筛查了37000多份样本,HbsAg院内检出率约为5%,但是随后进行HBV DNA检测的患者比例较低,治疗率也较低;失访率相对较高。赵教授从医生、患者和管理三个维度分析了问题原因。医生方面,非专科医生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不够了解,无法有效推荐病人给专科医生;患者方面,部分病人对疾病认识不足,不愿意接受治疗;管理方面,信息系统存在缺陷,导致阳性结果无法及时提示,且出结果时间较长,预警机制不完善。为应对在“筛-诊-治-管”方面仍存在的诸多挑战,友谊医院正着力于通过多种手段提升防治效果,如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医生对新版指南的理解,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阳性结果,以及在医生端和患者端进行弹窗提醒。此外,医院还开设了互联网门诊等服务,方便患者远程就诊。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赵蕊教授分享所在医院在病毒性肝炎防治体系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目前非专科科室HBV院内检出率为11%,整体治疗率达到86%,低病毒血症及骨肾损伤患者规范化治疗率达80%以上,失访率仅0.23%。医院主动重视医生检测意识的培养和检测技术的提升,并通过疾控要求的随访系统进行登记管理,主动与患者沟通、实行门诊统筹等措施,提高了患者随访复查率。

 

 

4、砥砺前行,未来可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孔媛媛教授分享了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实践工程项目问卷调研的成果。孔教授强调,此次调研覆盖五个区域100余名医生。调研数据显示,对指南抗病毒适应证及特殊人群治疗相关更新要点均了解的医生仅占25%。此外,能够按照抗病毒治疗指征成功启动治疗的医生比例,部分区域仍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都提示临床医生对于新版指南,从认知到实践存在偏差,更多的体现在扩大治疗和特殊人群治疗方面的偏差。孔教授从医生和患者两个维度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原因:医生方面,对于将“年龄>30岁”和“乙型肝炎肝硬化家族史或HCC 家族史”作为血清HBV DNA 阳性者启动抗病毒治疗独立考量因素的认知,还需进一步提升;在启动抗病毒治疗时,仍认为要进一步评估如ALT水平等指标,并且在治疗老年、儿童等特殊患者时需持更加谨慎的态度;患者方面,则主要是出于对长期用药的担忧以及对疾病认知的匮乏。

 

 

5、真知灼见,观点交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尤红教授主持了讨论环节。李健研究员、李庆虹秘书长、南月敏教授、杨志云教授、胡中杰教授、赵新颜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丁洋教授、赵蕊教授就筛查中“如何推动院内非肝病感染科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患者的识别”,诊治中“如何加速指南实践进程?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扩大治疗和慢性丙型肝炎的简化治疗应对策略有哪些?”,管理中“如何优化低病毒血症,骨肾损伤或有高危因素等特殊人群的治疗策略?”等临床实际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李健研究员指出,筛查病毒性肝炎面临非专科科室管理挑战,正在开发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将助力提醒进一步检测和诊断。同时特别强调,强化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体系建设,医防协同,才能携手走向消除肝炎的未来。


李庆虹秘书长以北京朝阳区为例,介绍了传染病智能预警前置软件与区卫健委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对接的案例,该软件实现了阳性患者预警、咨询沟通、绿色通道及确诊后管理,有效支撑了患者筛查及就医路径。


南月敏教授指出,非肝病科室病毒性肝炎筛查阳性后的核酸检测流程有待明确,除手术相关科室之外,内分泌科、风湿科等非手术科室患者的筛查也需加强。此外,指南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临床医生与真正了解指南还存在差距,即便对于指南掌握度高的医生,与真正临床实践也仍有差距,所以提高临床医生和民众对慢性乙型肝炎管理的意识至关重要,需强化医师培训和科普宣传。


杨志云教授指出,基层医疗机构非常期待前置预警软件的落实,希望通过软件的提示能够更高效地进行传染病报告和患者转诊工作。同时提出,强化对中青年医生的培养和规范化培训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此外,专科医生需要持续、多层面地与骨科、内分泌等相关科室进行沟通,提高对于低病毒血症、合并骨肾疾病或高危风险等特殊人群的重视,选择疗效与安全性兼具的双优方案治疗,从而提升综合诊疗服务的质量。


胡中杰教授强调,当前需细化和强化重点人群筛查标准,医院应据此通过行政督导提升HBV和HCV早期发现与管理。针对指南落地难问题,我院要求各科室起草特殊人群治疗诊疗常规,经讨论后执行,以保证诊疗同质化。


赵新颜教授指出,医院管理层面需重视慢性乙型肝炎筛查,并需优化信息化流程避免重复筛查,简化传染病报告流程减轻临床医生负担。简化启动抗病毒治疗路径,按照 HBV DNA、年龄、家族史、ALT水平的顺序予以依次评估,统一培训,正向反馈,才能促进“筛-诊-治-管”的一体化。


赵蕊教授建议,筛查与绩效考核挂钩,从而提高非肝病科室阳性病例转诊率。同时强调综合医院应培训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分层管理,以提高筛查和规范治疗覆盖面。赵教授期望未来可以达到医防融合,多科室协作,共同推动治疗规范化,助力2030年病毒性肝炎消除目标。
丁洋教授指出,肝病科医生应继续提高规范化管理能力,如进行HBV合并HCV筛查。同时,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实践面临患者接受度挑战,医院可通过加强门诊沟通(诊疗时间≥5分钟,全天开放)、健康宣教(电视、小册子)等方式,提升患者认识和治疗意愿。丁教授强调,“筛-诊-治-管”不仅是临床医生的责任,也需要医院领导层将其视为感染性疾病质控的重要指标。

 

6、会议总结

 

最后,贾继东教授在进行总结时再次着重指出,在院内层面,病毒性肝炎指南的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认知偏差、知行分离等挑战,而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工程项目的初衷正是旨在助力临床医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和切实执行指南内容,因此项目意义重大。在院外层面,期待疾控中心及各部委细化相关政策,提高患者筛查意识,并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负担。在院内层面,期望获得医院管理层重视,实现多科室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同时,贾教授提出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应秉持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完善工作策略。


贾继东教授表示,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虽然在消除病毒性肝炎威胁的道路上仅仅迈出了一小步,但这一步的迈出同样至关重要。他坚信,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哪怕只取得微小的进步,也是对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的重要贡献。此外,贾继东教授还强调,这一小步的迈出,也是为医防融合、医防协同实实在在迈出的一步。希望各方继续携手并进,在实践指南、消除病毒性肝炎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共同为我国的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