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Chen Jumei Foundation,简称CJMF)于2017年1月6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正式成立,是国内首家专注数字医疗与健康传播的创新型非公募慈善机构。基金会由我国传染病学泰斗陈菊梅教授与医院管理专家李庆虹博士共同创立,是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医疗专委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病专委会的秘书长单位。
菊梅公益基金会以“数字医疗+健康传播”为核心特色,构建“公益+科技+科普+转化”融合生态,推动医疗公平、提升诊疗效率和引领数字医疗事业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持久贡献。“菊梅”源自基金会联合创始人陈菊梅教授,她是中国最美医生的杰出代表。菊梅二字寓意“人如菊淡,品如梅清”,这是菊梅教授一生品性的精准概括,也是菊梅公益基金会秉承和发扬的立会之本。
数字技术赋能,让患者享有普惠医疗与健康服务
成为推动中国数字医疗转化与健康传播发展的创新引擎
平台型、专业型、创新型
中文名: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简称菊梅公益基金会
英文名:Chen Jumei Foundation,简称CJMF
创始人:陈菊梅,李庆虹
成立时间:2017年1月6日
主管单位:北京市民政局
机构性质:创新型非公募慈善机构
所属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健康产业,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
建会宗旨:通过公益力量引领科技向善,成为推动中国数字医疗转化与健康传播发展的创新引擎
范围:资助扶贫、济困、助医、恤病以及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技发展等公益项目,开展救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损害的公益活动
宗旨:通过公益力量,引领科技向善,让患者享受到更专业、规范、便捷和经济的普惠医疗与健康服务,成为推动中国数字医疗转化与健康传播发展的创新引擎
品牌:菊梅品格“人如菊淡,品如梅清”
陈菊梅(1925年11月10日—2021年11月5日),女,浙江天台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1954年留学于列宁格勒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一级教授,中央保健专家,中国传染病和肝病领域最受尊重的临床专家之一,《天使处方》电影原型人物,2015年获得中国“最美医生”荣誉称号。陈菊梅教授扎根传染病和肝病防治一线近70年,救治了无数身患重疾的病人。她是发现中药五味子降酶作用的第一人,先后领衔研制肝病治疗有效药物十几种,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几十项,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医疗科技人才。她淡泊名利,勇于担当,终身奉献,胸怀坦荡,是我国乃至全球传染病和肝病防治领域的一面旗帜。
李庆虹,女,1973年11月出生,天津人。199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分子病毒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部预防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9-2015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2医院)医务部深耕医院管理工作16年,先后任科训科助理员、副科长、科长和医务部副主任、中央保健基地办公室主任。2006年11月荣获首届四总部表彰“全军优秀参谋人才”称号。现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医疗专委会和肝病专委会秘书长,北京朝阳区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中心和上海杨浦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中心创始人。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医疗专委会,国内首家由医疗机构发起聚焦数字医疗临床创新和产业转化的国家二级协会。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为解放军总医院,秘书长单位为菊梅公益基金会。汇聚临床医学、人工智能、医院管理、科研转化、产业投资等多领域300余名专家委员,覆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200余家三甲医院和30个国家医学中心或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旨在引领数字医疗领域的标准制定、协同创新、概念验证、临床推广和产业转化。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是中国科协直属的国家一级学会,致力于整合科技传播资源,推动科技新闻领域学术交流与创新实践。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是其下属的国家二级学会,主委和秘书长单位均为菊梅公益基金会,围绕“科学性、科普性、广泛性和实效性”,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健康传播,助力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旨在发挥健康传播领域的领军作用,响应“健康中国”战路,通过科技传播推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与健康事业发展。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病专委会,肝病防治领域国家二级协会。第二届专委会主任委员为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秘书长为菊梅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庆虹。汇聚全国肝病领域临床、疾控、公卫、方法学、管理和转化等多学科专家近200名,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100余家三甲医院。专委会以公益性与学术性为导向,致力于数智赋能构建肝病防治新生态,通过科技创新与基层服务双轮驱动,为中国肝病防治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为全球肝病防控贡献中国经验。
项目定位:数字化技术提升临床工作效率、患者服务质量和科研成果产出。
支持方向:面向全国医疗机构开展数字诊疗创新中心和数字医疗概念验证项目的征集与定向资助。重点支持AI临床研究、患者管理、辅助诊疗、远程医疗、高质量数据库建设、医疗健康数据流通和价值转化等方向,推动A和数据技术在医院运营、专科建设、诊疗规范、临床科研、专病管理和基层医生诊疗能力提升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概念验证、应用转化和临床推广。
项目定位:基于循证医学的指南标准制定、临床综合评价和诊疗模型验证。
支持方向:面向全国医疗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的征集与定向资助。重点支持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或高质量临床证据,制定或更新疾病诊疗指南、技术规范或行业标准;针对药品、医疗器械或诊疗技术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宜性等开展综合评价;验证多学科协作模式或A辅助诊断模型等新型诊疗模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操作性等,推动临床科研产出与成果转化。
项目定位:科学赋能基层医生规范诊疗、新技术应用和全民健康素养提升。
支持方向:面向全国医疗机构开展诊疗能力提升、新技术新业务学术推广、健康科普创作与传播项目的征集与定向资助。重点支持指南规范标准推广、疾病防治知识库建设、多形态科普内容开发和健康传播人才培训体系搭建;聚焦高危人群疾病预防、慢性病规范管理、传染病防控认知提升等领域,推动精准化健康传播模式创新,促进权威医学知识向基层和公众的高效转化与规范传播。
项目定位:协同促进多层次医疗救助体系构建与患者全病程关怀服务创新。
支持方向:面向特定患者群体开展精准医疗援助与健康管理支持。重点支持重大传染病和疑难罕见病创新疗法可及性提升计划,包括药品援助、检测费用补贴、数字疗法设备捐赠等;资助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患者全病程管理能力建设,涵盖疾病筛查、远程复诊、AI用药指导、病情评估、并发症预警等数字工具应用;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促进救助资源高效、公平、可溯源地触达亟需人群。
作为中国数字医疗联盟、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医疗专委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等国家级学术组织的发起方和秘书长单位基金会汇聚了“医政产学研资用”多方资源,构建了覆盖30余家国家医学或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00余所三甲医院的合作网络。搭建了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数字医疗和健康传播标准的制定与产业转化,如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及中国数字医疗联盟核心单位共同发起CDHC数字医疗概念验证资金,为推动数字医疗早期项目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为国内首家专注于数字医疗与健康传播的创新型非公募慈善机构,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诊疗模式创新,推动医疗健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设立“菊梅睿研-数字医疗专项计划”,聚焦数字诊疗“临床-科研-转化”重点项目的技术攻关、循证评价、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通过整合AI与大数据技术,支持专病数据库建设、真实世界研究及数字诊疗产品开发,覆盖肿瘤、心血管、眼科等多个专科领域。2024年牵头发布《中国数字医疗创新发展蓝皮书》,系统梳理了行业趋势,提出规范化和产业化发展路径,成为行业权威参考。
在北京市朝阳区和上海市杨浦区主管单位指导下,联合朝阳科技集团和杨浦科创中心共同创建北京和上海首个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中心,辐射京津冀和长三角乃至全国三级以上医院,形成全国性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转化网络。发布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专项计划,面向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大学院校和创新机构,征集遴选数字医疗领域高价值科技成果,支持医疗健康数据的高效整合、智能管理、安全保护和价值挖掘,为获批和储备项目提供概念验证、创业孵化和产业转化支持,助力临床和科研团队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填补了早期验证阶段的空白。
基金会的愿景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让患者享有普惠医疗与健康服务,这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高度契合,有望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基金会发起的“中国数字医疗大会”,已形成“专家智库+产业对接+资本助力”的生态体系,未来可通过国际期刊合作、数据要素跨境流通等举措,推动中国数字医疗技术走向全球。基金会通过建立专病医疗服务共同体平台、成立专项计划和实施公益行动,探索出军民融合式“共建、共享、共发展”的精准扶贫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患者共享公益服务平台、专家临床智慧、先进诊疗技术和临床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