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指南和标准,作为提升医务人员诊疗科学性与规范性的重要工具,在优化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及引导临床研究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近年,随着指南与标准制订方法学的不断发展,国内临床实践指南与标准的数量不断增加,其质量较之前也有所提升,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需不断完善。
在推动指南与标准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专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凭借自身的专业性,为医疗实践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在引领中国指南与标准制订迈向国际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菊梅公益基金会自成立以来,积极推动医疗卫生领域指南与标准的研究与制定。2024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循证评价与指南研究创新单元、清华大学智慧医疗研究院、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和菊梅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实施“指南与标准协作网专项”,旨在进一步提升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专科指南与标准的制订质量,提升中国指南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一)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与评价
1. 新突发传染病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
2.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和全病程管理。
(二)重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与管理
3. 恶性肿瘤的筛查、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和全病程管理。
4. 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和肾脏疾病等重大慢病的筛查、评估、干预和全程管理。
5. 围绕血液、免疫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眼耳鼻咽喉及口腔疾病、皮肤病、妇儿疾病及老年性疾病等常见多发病的筛查、评估、干预和全程管理。
6. 中医药防治重大非传染性疾病的数字诊疗产品研发与应用转化。
(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技术与策略
7. 儿童和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及残障人群的健康管理模式、健康风险防控策略以及“体医融合”慢性病防治数字化技术和服务模式。
8. 老年主动健康服务模式和方法、老年健康促进策略、失能老人智能康复技术以及“医养结合”数字化服务实施路径。
9. 婴幼儿生长发育和健康管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综合策略。
10. 基于大数据的重大出生缺陷风险预测与预警,以及遗传缺陷性疾病筛查、诊断和干预;不孕不育防治的数字化技术。
(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研究与评价
11. 药物不良反应或事件的智能监测与评估;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创新服务模式的真实世界研究。
12. 基于人工智能,在辅助诊断、辅助治疗、辅助决策领域开展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程管理和干预研究;基于医疗数据的疾病预测模型开发、个性化医疗方案制定等创新应用。
13. 围绕数字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协同医疗、智慧医疗、个性化健康服务以及医学应急救援等新型健康服务技术和健康产品的临床研究与疗效评价。
14. 医疗数据脱敏技术的标准化,数据共享和应用过程中的隐私保护规范;医疗数据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机制的标准;医疗数据质量标准,医疗数据治理体系;医疗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标准;医疗数据与公共卫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多源数据的融合研究。
(五)卫生健康管理政策研究与应用
15. 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对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循证决策。
16. 数字诊疗科创服务平台建设与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公立医院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数字化赋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及服务模式研究;数字化赋能护理服务与护理管理研究;数字化赋能药事服务管理模式研究和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研究;医疗健康数据资产流通。
“指南与标准协作网专项”将建立统一的发布平台,按照WHO和国家指南与标准的制/修订指导原则,采用权威的标准进行评价,并向指南与标准制订机构提供系统的培训与支持。同时,协作网将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指南与标准的制订、评价与实施过程,并积极推动指南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转型。协作网专项还将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指南协会、国际指南研究与评价协作网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关系,塑造国家指南与标准品牌,助力中国指南与标准走向国际。
(一)经费资助:根据项目研究需求,提供资金支持。
(二)学术支持:协助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研究、评估与指导,循证医学培训、证据检索与评价、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方法创新与跨学科融合等。
(三)资源对接:整合行业资源,推动多方协作。
(四)宣传推广:通过学术会议、基金会平台、期刊等渠道推广研究成果。
(一)资助时间: 2024年8月至2029年8月。
(二)资助额度:不限,根据项目计划书内容、目标相应确定。
(一)申请主体: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专科医院,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协会等。
(二)团队要求:具备指南或标准研究与制定经验,拥有相关领域权威专家或科研团队,具备开展多中心协作研究或行业协调能力的团队优先。
(三)研究基础:已开展相关前期研究,或具有真实世界数据支持的项目。
(四)项目成果:团队须承诺在完成项目后公开研究成果,并推动指南的实际应用和推广。
(一)了解申请信息:项目申请者首先需认真阅读本指南,了解项目性质、支持方向以及申请资格等事项。
(二)撰写项目计划书:在基金会官方网站下载项目计划书模板,按要求准备资质证明文件及相关个人资料,进行项目计划书撰写。
(三)报送项目计划书:申请者在规定时间内,按申报要求将项目计划书及相关证明文件报送至项目办公室。
联系人:谭老师13911802904,周老师1831117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