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单位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主要由单基因突变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异常或功能缺陷,引起感染、过敏、自身免疫、自身炎症及肿瘤易感等主要临床表型的一类疾病。2019 版PID分类总共纳入430种PID,分为10大类疾病:(1)联合免疫缺陷病(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CID);(2)伴典型表现的联合免疫缺陷综合征;(3)抗体免疫缺陷病;(4)免疫失调性疾病;(5)吞噬细胞缺陷;(6)天然免疫缺陷;(7)自身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AIDs);(8)补体缺陷;(9)单基因骨髓衰竭综合征;(10)拟表型免疫疾病。虽然PID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但是又具有共同特征:反复发生慢性、难治性感染,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致死及致残率高等。鉴于PID的这些特点,针对 3月龄内婴儿进行PID的临床识别及筛查,是PID得以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将对降低其病死率及改善其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研究显示,进行PID的筛查,可为每位患者节约的成本从6500美元到108463美元不等,早期的诊断和筛查能减少医疗费用,并为PIDs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结局。
此外,PID筛查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能达到90%以上,且具有较好的成本效益。 作为当前医疗实践中重要和常用的指导性文件,高质量的专家共识不仅能够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工作,还能够大规模降低医疗成本和患者负担、改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当前国内外针对PID筛查指南和共识已经多达18篇。其中国内有1篇草案和1篇专家建议涉及到新生儿PID筛查,但一方面,其时间比较久远,许多筛查技术都已经过期,筛查关注的问题也已变化;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缺乏新生儿PID筛查的指导性文件,尤其是针对新生儿SCID(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的筛查。
综上,为了规范新生儿PID的筛查,指导临床实践,我们计划制订中国新生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筛查专家共识(2021),切实促进新生儿PID筛查的规范应用,以期为PID诊疗和筛查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保障新生儿安全,提高获益。
本共识由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发起和负责制订,由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提供方法学支持。